您好,欢迎光临本草音乐实验室 ♩ 三二一睡眠科技有限公司 ♩ 热线:13570880178!

全国服务热线:

0755-25115581

新闻动态

我们珍借每一次合作的机会,竭尽全力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!

浅谈古籍中的音乐与劳动之间关系

发布作者: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2-05-10 阅读次数:5004

   体感音乐0.jpg

   “惟殷先人,有册有典。”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,历经磨难仍然屹立世界五千年延绵发展、赓续传承的符号密码,就是至今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国文字历史,以及用这些汉字所记载并形成的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国历史文献。

  国家有史,地方有志,家族有谱。这些文字与典籍,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之精神、智慧和追求,更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中国音乐在华夏文明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,无论是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,还是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,以及以戏曲说唱为代表的民俗音乐,这些中华灿烂的音乐历史在世界音乐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,为华夏民族文化坚定民族自信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  有观点认为,人类尚未产生语言的蒙昧时期,音乐就已经开始萌芽了,贾湖骨笛的发现,使我国音乐历史可追溯至距今八千七百年前,奉节石哨的出土,又可能会把人类原始音乐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至14万年以前。中国音乐史古老而丰富,从古籍中探寻音乐与劳动的渊源,管窥中国音乐的历史,品味华夏文明灿烂的文化韵律,对于认知劳动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价值意义重大。

  谈及音乐与劳动,不能不提及音乐起源学说。音乐如何产生,中西方研究流派众多,生产劳动说、巫术说、太一说、情感说、模仿说、游戏说等等,不一而足。其中,生产劳动说在我国音乐理论界占据主流。

  劳动与音乐在本体表达上,与劳动生产过程、乐器的制作演变、劳动者本身的歌唱行为、音乐表达的内涵方式等都有着直接对应且密不可分的关系。《毛诗序》说:“情动于中而行于言,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,故咏歌之,咏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也。”在人类社会早期,乐既可以指音乐,也可以是舞蹈。这些乐舞形式是从集体劳动庆典丰收、日常打猎、搏斗中演化而来,反映了劳动的场景和实践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云:“昔葛天氏之乐,三人操牛尾,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载民,二曰玄鸟,三曰遂草木,四曰奋五谷,五曰敬天常,六曰建帝功,七曰依地德,八曰总禽兽之极”。描绘了手拿牛尾“投足”的舞姿,象征耕地动作,是在尊祖先、敬天地的同时,体现对农耕、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,表达人们盼望农牧业获得好收成的心愿,为我们提供了证实乐舞反映劳动生活的重要资料。在甲骨文中也有象形文字来表述原始舞蹈展现劳动场景的状态。

  这一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。当人们获得丰收,获取猎物,庆祝胜利的喜悦心情无以言表,便会踏节而歌。当人们群体劳动时,力往一处使,便产生了富有节奏感的劳动号子。刘安在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中说:“今夫举大木者,前呼邪许,后亦应之,此举重劝力之歌也”

  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,再到三皇五帝,巫祝、祭祀先祖的舞蹈也是生活的反映。如商代的乐舞,流行于后代并见于古籍的有《桑林》和《濩》等。至今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的舞蹈中,仍然保留这类舞蹈形式,如瑶族的长鼓舞等,均是在展现各种农牧以及追逐野兽的情节动作,以纪念盘古先祖。

  对器乐而言,人类在劳动实践中,有意识地制造工具和发声器,起初是作为劳动工具和生活工具运用,后在劳动生活中逐步演化为乐器。如贾湖骨笛,起初便是远古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,吸引异性,伺机诱杀;再如弦乐器 “管篌”之类,乃系由捕捉鸟兽的弓逐渐演变而来。《吕氏春秋》记载相传为尧、舜时代的“乃以麋置缶而鼓之,乃拊石击石,以象上帝玉磬之音,以致舞百兽”,《尚书·舜典》记载:“夔曰:‘於!予击石拊石,百兽率舞’”, 分别是人们以土鼓、石磬为乐器,以祈福或酬神的记载。

  此外,奉节石哨、贾湖古笛、钟磬“金石”、陶埙陶哨等等, 就是远古时期人类为祭祀时伴奏歌舞创造的早期乐器。春秋末期的《考工记》,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《庄子·杂编》, 记述了乐器声学理论为后人制作乐器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
  探究过去,展望未来,可使我们再次领略中华古老文明国家璀璨历史独具特色的魅力。从击石拊石到考钟伐鼓,从踏节而歌到祭祀庆典,我们都可以看到音乐与劳动的相互关联,看到音乐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。

  【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“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工作目标研究”(项目号:19JZD045)、陕西省教育科学“十四五”规划2021年度课题、《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与陕西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》(SGH21Y0255)的阶段性成果】

  (作者系西安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)